守护呼吸健康的“防痨”先锋 ——记民权县疾控中心结防科科长居国强
文章来源:民权网 文章作者:民卫宣 责任编辑:薛皓 点击数:
时间:2025-09-05 16:28
在民权县,提起县疾控中心结防科科长居国强,知道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。这位皮肤黝黑、笑容憨厚的疾控人,深耕结核病防治近30年,治愈了上万名患者,他先后荣获中国疾控中心“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先进个人”、“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先进个人”等称号。
临危受命,啃下“痨病”硬骨头
1998年4月,36岁的居国强接过了结核病防治科的重担。当时,结核病(俗称“痨病”)发病率居高不下,年报告发病数超过700例,“十痨九死”的旧观念让群众谈“痨”色变。“那时候下乡,常看到患者蜷缩在昏暗的屋里,既怕花钱不敢治,又怕被人指指点点不敢出门。”回忆起刚接手时的困境,居国强的语气里仍带着沉重。
面对“发现难、管理难、治愈率不稳”的三重困境,居国强没有退缩,白天背着药箱走村入户,流调、督导服药、宣讲政策,夜晚挑灯钻研结核病防治专业知识,那时,县乡村道路条件差,有些偏远村庄不通车,他就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;遇到下雨路滑,自行车扛在肩上走,裤脚沾满泥浆也不耽误走访,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成了工作常态;短短三个月,走遍了全县19个乡镇、529个行政村,硬是画出了民权县第一份结核病疫情分布地图,规范制定了《民权县结核病防治工作制度汇编》,细化了病例登记、报告、随访等18项流程。有一次在偏远的双塔乡,连续几天的暴雨冲毁了乡间土路,自行车根本无法通行。居国强就和同事踩着泥泞步行,裤腿沾满泥浆,鞋子里灌满了水,硬是坚持走完了7个行政村。
“治结核不光要靠药,更要解开患者的心结。”居国强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,上面记着每个患者的家庭情况、性格特点,走访时除了督导服药,总会拉着患者聊家常,讲“痨病能治好”的案例。有位年轻患者因患病被退婚,整天把自己锁在屋里,居国强连续半个月坚持上门服务,不仅细致陪同患者复查身体、精准调整用药方案,还同步开展康复指导与心理疏导,以耐心倾听消解患者心头焦虑,用专业指导帮其走出困境,重拾生活的信心与期待。如今这位患者早已康复,成了村里的“致富能手”。
织密网络,筑牢防控根基
“结核病防治不能单打独斗,必须把基层网底扎牢。”这是居国强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上任之初,他发现乡镇卫生院的结防专干多为兼职,业务不熟练,转诊流程混乱。为此,他牵头构建“县-乡-村”三级防控网络,从县疾控中心到乡镇卫生院,再到村卫生室,层层明确职责,形成闭环管理,为了让基层医生“敢管、会管”,他带着科室人员逐乡镇定期对基层医生开展“手把手”培训,从病例发现、规范转诊到随访管理,逐项细化标准流程,建立起“发现—报告—治疗—随访”的闭环管理机制。在他的推动下,全县529个村卫生室都设立了结核病监测点,每个点确定1名专职联络员,这些联络员既是筛查员,负责发现咳嗽超过两周的可疑患者并及时上报;又是督导员,定期提醒患者复查、取药。全县20个乡镇的医生都能熟练掌握结核病筛查、转诊流程,村医都成了结核病防治的“前哨兵”。
宣教破冰,驱散认知迷雾
“防痨”工作,“防”字为先。二十多年来,居国强把健康宣教作为突破口,用群众听得懂、乐于接受的方式,普及防治知识,驱散笼罩在群众心头的“迷雾”。
为了让宣教更接地气,他组织编创了快板书、三句半,邀请本地戏曲演员把防治知识编进唱段,在乡村大舞台上演;他走进中小学,用漫画和小故事给孩子们讲“如何预防结核病”,培养“家庭健康宣传员”;他还利用村头大喇叭、社区宣传栏,把核心信息变成“大白话”,让“得了结核病不用怕,国家免费治,坚持吃药能治好”的观念传遍城乡。二十多年来,居国强带领团队开展大型宣传活动300余场,发放资料100余万份。
每年“3・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”,是居国强最忙的时候。他会带着团队在县城广场、乡镇集市搭起咨询台,免费发放宣传品、开展义诊。有一年,他特意请了几位康复患者现场分享经历:“我以前也怕人知道,躲在家里快不行了,多亏居科长找上门,现在治好了,还能下地干活。”这些“身边人说身边事”的宣传,比任何口号都有说服力。
从青丝到白发,居国强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“防痨”事业,民权县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持续平稳下降,2024年肺结核发病数降至164例,比1998年下降了76.57%,连续26年无学校聚集性疫情发生,肺结核规范治疗率、治愈率持续稳定在高位。
上一篇:专家下沉 技术升级 庄子镇卫生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
下一篇:暂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