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商散文:存折里的童年:当数字游戏替代了储蓄罐的叮当声
文章来源:未知 文章作者:民权德商 责任编辑:薛皓 点击数:
时间:2025-06-13 16:41
在电子支付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的今天,我行推出儿童存折。这一方小小的纸质本子,仿佛时光机里的遗存物,在二维码的海洋中倔强地浮出水面。家长们为孩子开设人生第一个账户,记录每一笔零花钱和压岁钱。当储蓄罐的叮当声被手机通知音取代,我们该如何为孩子建构金钱的意义?儿童存折或许不只是金融工具,更是一面映照当代亲子关系与财富教育的魔镜。
传统储蓄罐给予孩子的是一种可触摸的财富体验。硬币投入狭缝时那一声清脆的"叮当",手指摇晃罐体时内部金属的哗啦作响,以及最终砸碎罐子时硬币倾泻而出的视觉冲击,构成了完整的感官教育链条。这种具象化的财富积累过程,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具象思维天然契合。相比之下,数字账户里的余额变动不过是屏幕上的像素游戏,缺乏实体经济的重量感与存在感。当储蓄行为被简化为父母手机上的一个APP,孩子失去的不仅是对金钱的实体感知,更是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仪式感与成就感。
儿童存折巧妙地在数字时代与传统之间架起了桥梁。它既保留了纸质媒介的物理存在感——可以触摸的存折本、银行柜员的签名、印章的凹凸感,又与现代银行系统相连,让孩子见证数字如何通过存折页面具象化。这种“数字实体”的二元呈现,恰好满足了儿童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认知需求。更重要的是,存折上的每一笔记录都由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,这种协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“金融亲子课”。儿童存折使无形的资金流动变得可视、可追溯,填补了电子支付时代的认知鸿沟。
在传统家庭中,金钱话题常被列为禁忌。而在过度溺爱的教养方式下,孩子又易将父母视为"无限提款机"。存折制度创造了一个中性场域,让亲子可以就“需要与想要”、“储蓄与消费”等议题展开平等对话。通过共同管理存折,父母不再是单向的资金提供者,而转变为财务智慧的传递者;孩子则从被动接受者升格为有决策权的参与者。这种权力关系的微妙调整,对培养负责任的消费主体至关重要。
存折页面上那些逐渐增长的数字,终将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为过去时。但这段共同管理金钱的经历所培育出的价值观——对劳动所得的尊重、对消费的审慎态度、对长期目标的坚持,却会内化为伴随一生的经济品格。在数字货币大行其道的时代,儿童存折像一座微型的金融启蒙教堂,以其略显古旧的形式守护着最基本的财富伦理。或许某天,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,面对虚拟货币与复杂金融衍生品时,童年存折上的那些数字会突然浮现脑海,提醒他们所有经济行为的本质:那不仅是冰冷的数据交换,更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,值得以慎重与敬畏之心对待。
民权德商北关支行 陈乐华
上一篇:携手探索金融实践,同业交流共促提升——虞城通商村镇银行一行莅临民权德商开展业务交流
下一篇:德商散文:点滴服务见真心,服务之中赢信任